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岁末年初,本学期“阅+历”读书讲堂“阅读十讲”人文社科系列讲座作为精品通识选修课圆满落幕。三个多月来,我校十位教授先后登台,通过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体育、心理等多个领域的十场精彩讲座和现场交流,为锦绣校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
激发阅读兴趣,从体验到践行
“阅+历”读书讲堂人文社科学期的开设,重新定义了“阅读”的范畴,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和知识边界。在这里,阅读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书本文字,还可以乐律、符号、画面、运动等多种形式呈现,甚至外延至音乐戏剧、绘画艺术、运动健身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感悟与学习。袁晓薇教授在第一讲中分享我校“阅+历”校园读书模式,倡导同学们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李可胜教授通过“英汉对比视角下的汉语之美”,引导同学们从英文视角欣赏汉语灵动的美感,激发大家对母语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李群教授以“平和心态”为主题的讲座,提及阅读经典著作对塑造平和心态的重要作用;王强教授的《全民健康视域下的科学健身》则是关注健康的科普讲座,现场指导科学运动的方法,点亮健康人生。通过这些讲座,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内涵,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还提升了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多元融会贯通,从素养到素质
“阅+历”读书讲堂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了文理交融。十位教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让同学们拥有多元的知识视角,了解与透析这个丰富世界。吴道义教授在《造型与设计基础语言探微》讲座中,穿越文学诗词、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领域,寻找造型与设计文本语言的信息来源;李劲松教授带领同学们一起赏析中国经典民歌,在听觉的世界里同学们找到了音乐与文学的紧密关系;陶有浩教授讲授易学文化,为同学们揭开《周易》这部古老典籍的神秘面纱,展示其涉及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种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审视安徽文化,从认同到传播
“阅+历”读书讲堂十分注重安徽本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同学们在钱立青教授的《〈赤阑桥〉:诗词浸润中的家国情怀》讲座中,通过解读合肥本土故事“赤阑桥”,将当地的名胜古迹、人物典故、民俗文化等有机糅合,再现古城庐州的生活姿态与城邑风情,彰显历史文化与传统故事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讲座中强调区域城市发展要注重打造文化名片,挖掘合肥人文故事,凸显文化底蕴。方小教教授以考证黄梅戏得名为突破口,串联多学科知识,抽丝剥茧似地展示安徽的地貌风情与经济文化,增强了同学们对安徽文化艺术的认知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钱善刚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认真解读了古代哲学思想经典《淮南子》,强调其扎根于安徽土地,是研究安徽乃至华夏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讲座,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并掌握了安徽的区域文化,还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促使他们积极宣传和推广家乡的文化。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更加注重知识的积累,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培养出深厚的家国情怀。
“阅+历”读书讲堂是我校“书香校园”建设中一项创新性教育活动,也是首次组织的多学科融合的系列讲座。在教务处、图书馆、团委等部门的精心策划下,搭建了一个常态化的师生教学与研究的平台。通过阅读传承与发扬行知文化的精神为根本宗旨,承载着学校对于培养全面发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期望。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下,“阅+历”读书讲堂将阅读作为核心纽带,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类优秀书籍,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行知文化精髓,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知行合一”培养他们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的精神。
参加选课的同学们表示,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大规模的集体授课模式占据了主体地位,很难能接触到这样以沙龙形式的讲座。传统课堂或讲座更多的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们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阅+历”读书讲堂中,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与教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乐趣。同时,讲座的内容丰富多彩、新颖有趣:从古老的文化经典到前沿的科学研究,从艺术的魅力到生活的智慧,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使高深莫测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
未来“阅+历”读书讲堂将持续推出精品课程,为同学们创造更多跨学科融合式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拓宽学术交流的边界,为构建书香校园、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教务处 李如)
上一条:教务处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第六次培训
下一条:肃考纪 正考风 校领导深入考场开展期末考试巡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