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暑期社会实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是大、中、小学教育的延伸和扩展,让学生在不同于学校的环境中去体会去感受去发现去成长。基于暑期社会实践,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我校教务处处长钱立青教授接受《安徽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要“构建暑期社会实践教育长效机制” ,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桥梁。相关内容以《在“行走课堂”中书写成长答卷》刊发在8月27日的《安徽日报》第12 版和当日的教育强国学习平台。具体内容如下: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以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暑期社会实践应与德育紧密联合,如每日完成一项家务劳动、为父母等长辈做一件贴心的事等,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担当与协作意识。活动的安排上最好注重实践的趣味性与能力性相平衡,低龄学生以“体验式”为主,高学段的学生则可以“深度参与式”为主,如根据自愿,可参与垃圾科学分类、开展科普和创作等环保活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等。高中生的社会实践可以结合生涯规划需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进真实的职场或大学校园,如进入律师事务所、银行等职场进行职业体验等,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专业选择。
针对不少暑期社会实践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体验走马观花”“实施浅尝辄止”“成果包装美化”等问题,钱立青教授建议,学校和家长要合理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设计—实施—反馈”闭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分学段设计实践内容,注重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既可以家庭和社会相结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让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孩子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活教材”。此外,钱立青强调,开展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安全风险”,有明确的活动方案,还应提前考虑应急预案,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上一条:学院开展2025年新进教师及新开课教师集体评课活动
下一条:我校教师荣获第五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