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 学校主页
  • 本站首页
  • 部门概况
    组织机构 处长简介 联系方式 部门职责
  • 规章制度
    综合管理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教学运行 实践教学 学籍学历管理 教学质量保障
  • 招生工作
  • 学位管理
    文件制度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下载中心
  • 教师教学发展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规章制度 相关下载
  • 质量评估
    文件制度 教学评估 质管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监控
  • 大学生竞赛
    管理制度 比赛通知 竞赛信息
  • 联系方式
  • 下载专区
    考试考核相关下载 教学工作相关下载 教学运行相关下载 学籍学历相关下载 教学研究相关下载 教材征订相关下载 通识选修课相关下载 实验实训相关下载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关于做好2010届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

编辑:  核稿:    时间:2010-01-12  点击: 次

 

 

教〔2010〕3号

 

各相关系:

为切实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暂行规定》(校教字[2002]5号)、《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校教字[2006]4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院教学安排,现就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本科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程序及时间安排

(一)2010年1月11日—15日(第20周),各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组,制定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领导组成员名单、毕业论文工作(设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报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按照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恰当的深度、广度和难度的要求,组织教师拟定论文选题;以教研室为单位成立选题指导组,对拟定选题进行审核,原则上学术性、应用性选题各占50%;确定指导教师名单(包括指导教师专业特长、职称、指导人数)以及指导教师给出的参考选题等;确定本届论文选题库,组织召开指导教师动员会,进一步明确指导教师职责。

(二)2010年1月18—22日(第21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动员工作。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相关文件,让每个学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了解有关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学生根据系提供的指导教师情况(专业特长、职称、指导人数)、参考选题等,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在系统一组织下,确定自己的选题与指导教师。如果不使用系提供的参考选题,则必须经选题指导组同意后,方可使用自己的选题。系负责对学生与教师进行合理调配,防止选题雷同,确保一生一题,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有合适的选题与指导教师。

(三)2010年2月24日—3月12日(第1-3周),做好开题工作。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书的填写,确定论文(设计)方案,组织开题报告会。

(四)2010年3月15日-2010年4月23日(第4-9周),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设计)工作。对于毕业设计,要求有可以明确表达或展示的成果(如作品、程序、专业制作等)。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过程指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的文本、统一毕业论文(设计)的格式,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严格把关,坚决杜绝抄袭、雷同等现象的发生。

(五)2010年5月21日前(第12周),指导教师、教研室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审定和成绩初评工作。

(六)2010年5月28日前(第13周),系领导组检查选题、开题、过程指导、格式、成绩初评等情况,提出整改意见。2010年6月10日前,各系组织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答辩。按毕业生数10%比例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七)2010年5月20日―5月29日,学院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对本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作出总体评价并就相关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

(八)2010年6月18日前(第17周),各系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总结和各类材料包括毕业设计成果的整理归档工作,并将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工作情况汇总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览表报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九)2010年6月26日前(第18周),学院完成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审、全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总结及各类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各系务必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本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组,负责本系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实施,负责对全体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初稿进行检查、审定,杜绝抄袭、雷同现象,审定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和成绩评定的合理性等。

(二)各系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理解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充分认识做好毕业论文(设计)对自身思想品德、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深远影响。对于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设计)中的弄虚作假、抄袭等行为要进行严肃处理。

(三)要求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要参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数以5人以内为宜,最多不得超过8人。部分专业确需由助教(含未评定职称但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任指导教师时,应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参与指导,且指导数量不能超过3篇。指导教师签名时,助教姓名在前,另一高级职称教师姓名在后。指导教师应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各项指导任务,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学习作风,防止学生撰写(设计)过程中抄袭行为的发生。指导教师要对指导过程进行记录,实事求是地填写《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记录表》。指导过程记录应反映出指导教师对论文(设计)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杜绝千篇一律的用语。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体现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选择与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内容。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应能够达到培养方案对本教学环节所规定的目的。系选题指导组要按照一人一题的原则,指导学生选题。学生选题后应填写《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五)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要求由两名具有指导教师资格的教师按照《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试行)》(附件2)进行评定,给出百分制得分,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意见和签名。教研室根据学生的百分制成绩按照85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84分为良好、65分~74分为中等、60分~6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的标准给出相应的等级初评成绩。初评成绩为优秀的比率一般为15%—20%,良好率一般不超过45%。初评成绩为良好及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论文(设计)答辩(指导教师原则上不参加自己指导学生所在的答辩小组),方可确定最终成绩。论文答辩组进行论文(设计)答辩时,应做好记录并填写《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六)论文封面及封底中的中英文摘要、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评语和教研室(答辩组)评定意见等项应认真填写,做到准确规范,公平公正,实事求是。指导教师及评阅教师评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写作态度、科研作风,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技巧及其他优缺点。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一式两份(一份装学生档案,一份学校存档),应按要求填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页面设置、撰写格式参照《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试行)》的要求执行。

(八)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字数一般理科不少于5000字,文科不少于7000字。毕业论文(设计)的所有内容,应保留一套电子文档,两套纸质文档。

特此通知。

 

附件:

1.2010届普通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

2.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试行)

3.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意见

4.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5.安徽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表

6.安徽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及成绩报表

7.安徽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情况统计表

8.安徽师范大学2010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情况汇总表

 

 

教 务 处

                                   二〇一〇年一月八日

上一条:关于表彰“实习归来话教师”主题演讲比赛获奖者的决定

下一条:关于表彰第二届师范生说课比赛获奖者的决定

Copyright © 2004 - 2014 教务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合肥市金寨路327号(三孝口校区) 合肥市经济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锦绣校区) 合肥市黄麓科教园区书香路(滨湖校区)皖ICP备05003732号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