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皖政办秘〔2015〕207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引领推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坚持“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社会责任”三位一体,构筑协同推进、汇聚合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能力为本。将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涵纳入人才培养标准,瞄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坚持改革导向。将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学校行知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综合改革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水平。
3、坚持协同推进。将内外协同作为深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推进校校、校所、校政、校企合作,积极引入境外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管理、改进评价、加强建设,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三)总体目标
通过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有机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制度完备的运行体系和具有校本特色的文化氛围。到2020年,建立健全“文化引领、制度保障、教学培养、平台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面向全体、贯穿全程、结合专业、融入模块”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活动演练、项目训练、企业锻炼、竞赛锤炼”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将学校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具体表现在:
——双创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浓郁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丰富以行知精神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内涵,内化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师生行为当中。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标准完善并适应地方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内外协同的育人机制日趋成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备且具有学校特色。
——教学资源条件明显改善。师生创新创业的物理空间得到较大拓展,建成若干具有区域和行业影响的综合性研发实训平台,形成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共享机制。
——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教师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的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明显提升;学生具有较强的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将应用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1、突出双创精神引领。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的内在联系。突出学生主体,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讨论、项目带动等,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坚持问题导向,优化顶层设计,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浓郁双创教育氛围。通过会议动员、政策宣传等方式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国家、安徽省和学校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政策。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系列报道、系列讲坛,树立系列典型,形成浓郁的双创教育氛围。以学习行知思想、践行行知精神,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修订专业培养标准。立足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对接新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结合校内专业评估、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实际,修订学校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学位授予标准等。将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细化相关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目标要求。
4、完善双创课程体系。对接培养标准,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设置专门学分和课程,着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构建“贯穿全程、结合专业、融入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结合校本开发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开发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推行行业企业参与的模块化课程试点,引导学生运行所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优化改造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互补的课程模块。
5、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实施核心课程改造计划,对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推动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流程改革教学流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育若干有特色的典型双创教育品牌课程与优质教学资源。推进科研促进教学工作,优化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承担政府、行业、企业应用课题,并吸纳学生参与,将课题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项目。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6、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计划,加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改造一批小班化互动教师,通过卓越计划、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创新实验室等,深入推进“启发式讲授、探究式讨论”的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打破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育,鼓励教师把学科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鼓励教师实施问题引导、翻转课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新型信息技术为载体,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本慕课体系,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采集分析,发布主要教学环节数据分析报告,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多样的教学资源与途径。
7、优化学业评价方式。实施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推进计划,构建并推动“学业考核过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探索把调研报告、科研实践、项目成果、竞赛成绩和专利发明等引入学业成绩评定,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坚持科学指导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群体学生,深化分级分类教学,精准精细指导,力争使有创新潜力、有创业能力的学生能付诸实施。
(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
8、健全双创训练体系。构建“活动演练、项目训练、竞赛锤炼、企业锻炼”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实施研究性学习计划,依托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增开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演练。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项目,扩大覆盖面,加强教师对项目的指导帮扶,建立项目跟踪考核机制,促进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实施创新创业竞赛锤炼计划,结合“一院一特”建设,打造一项创新创业竞赛品牌,培育一批“专业+”或“互联网+”创新创业锤炼项目。实施企业实景锻炼计划,成立专业社团,举办专门讲座,引导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业余时间赴企业进行实景锻炼,结合实习、进入教师团队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究等创新创业实践。
9、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整合学校资源,加强专业实验室、工程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在教师教育、电气信息、文化产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以优势学科为支撑,联合骨干企业或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技术支撑,共同建设“专业+综合性技术研发与训练平台”。利用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设立专项资金,组建专业团队,建立若干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机构、师资、经费、场地、制度、活动六到位为目标,加强合师青年创客实验室建设,努力将其建成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企业、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导师等多方参与的示范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10、推进平台开放共享。出台学校公共平台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实践平台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机制。以平台为依托,以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修订相关考核标准,将开放共享情况和学生创新实践成效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年度考核和终期评估。
(五)优化管理制度
11、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对接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修订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修订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对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获得突出奖励或发明专利的,经学校认定转专业更能发挥学生专长的,可根据创新创业兴趣、意愿和需求,优先考虑跨学科门类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12、改革学分认定办法。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试点部分课程学分置换。结合新版培养方案修订,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丰富素质拓展计划内涵,修订管理办法和素质拓展学分手册,建立学生个人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3、提升教师队伍能力。开展专门培训,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定期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和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实施专门计划,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流动的“旋转门”机制,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设立专门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和项目,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组建专业团队,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优秀人才,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承担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培育并遴选一批创新创业教学名师和团队。
14、优化评价激励制度。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个人年度考核,优先推荐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选省级教学成果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优先推荐参加各级各类职称评聘。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受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设计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
(七)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15、提供双创咨询指导。聘请校内外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人士或在职教师担任创业咨询师、辅导导师,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专家资源库。建立专业教师定向联系制度,引导大学生结合专业领域和职业兴趣,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创业训练场地,并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站式服务。
16、加强专门教育培训。推进创新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和创业训练营。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研发和开设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系列课程,对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潜质的大学生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创业讲坛等相关教育培训;引导学生走进创新型企业和创业成功人士创办的小微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17、建立双创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和新模式,宣传国家、安徽省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等指导服务,引导大学生熟悉并用好政策;加大优秀项目推介和支持力度,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服务等工作,实现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延伸。
三、实施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处牵头,招生与就业处、实验实训中心、校团委、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科研处、学生处等主要部门和各学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行政、党总支、团总支、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同时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学生导师。各学院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主体职责,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政策保障
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在制度、经费、基础设施各方面,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积极争取政府部门优惠政策和外部支持,建立以提高使用效益为导向的资源综合配置体制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热心校友、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三)加强监督考核
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对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实施年度考核,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校教〔2016〕12号)
上一条: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下一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