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为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学院决定2011年启动并实施“百门创新课程”建设计划,创建高质量有特色的创新课程,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创新课程的基本内涵
所谓创新课程,是指在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而形成的内容体系新、适应性强、融合度高、具有一定示范性作用的课程。创新课程建设,应以“培育新型师资,培养应用人才”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课程社会适应力为目标,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考核评价等课程要素方面有改革和创新。
二、创新课程的建设类型
创新课程建设类型为:教学示范课程、教改示范课程、专业新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和精品网络课程。
(一)教学示范课程。教学示范课程是指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与设计、教学模式构建、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考核方式选择和教学效果显现等方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在要求相统一的教学标杆性课程。教学示范课程建设旨在“以优促改、以优促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接力,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教改示范课程。教改示范课程是指课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选择、课程评价方式运用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课程。教改示范课程建设旨在示范和引领课程改革,推动课程理念的转变,促进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评价等要素的改革,打造高质量的课程团队,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三)专业新课程。专业新课程是指根据学生就业面向和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力出发,增设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并与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密切关联的新课程。
(四)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课程是指使用高质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普通话的同时,60%以上的教学内容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教学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旨在推进未来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接轨,扩大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五)精品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电子介质课程。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目标是以服务面广、共享性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为重点,在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组织的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协作性等特征,加快课程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学习个性化、自主化、合作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创新课程的建设原则
(一)统一性原则。创新课程建设必须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和创新必须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统一,必须与国家发展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择业需求相统一,必须与突出“两个能力”要求相统一。
(二)先进性原则。创新课程建设要体现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要以应用型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构建体现学科领域新进展、行业领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要求的课程内容为核心,以选择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为手段,对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过程体系、方法体系和评价体系进行创造性变革,体现创新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
(三)特色性原则。创新课程建设以实现学院“上水平、上层次、上特色”的发展战略为抓手,围绕“培育新型师资,培养应用人才”这一中心任务,重点开发建设一批体现学院办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校本化、区域化的课程。
四、创新课程的建设计划
(一)总体建设计划。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首、能力为重、特色为要、服务为基”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新三会”的人才培养标准,依托“教师全员课改计划”的实施,通过招标立项、任务驱动、示范建设、评估验收等方式,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成100门左右的理念新、适应性强、融合度高、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课程。
(二)具体建设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百门创新课程”建设计划,力争建设成20门左右教学示范课程、20门左右教改示范课程、20门左右专业新课程、20门左右双语教学课程和20门左右精品网络课程。其中2011年将开展首批“百门创新课程”的招标遴选、立项建设工作,其中将遴选建设5门左右的教学示范课程、5门左右的教改示范课程、5门左右的专业新课程和5门左右的双语教学课程。2012至2015年,遴选建设4门左右的教学示范课程、4门左右的教改示范课程、4门左右的专业新课程、4门左右的双语教学课程和5门左右的网络精品课程。
(三)立项验收实施计划。对“百门创新课程”建设的招标遴选、立项建设工作,2011年6月份招标遴选立项、12月份评估合格验收;2012至2015年,每3月份招标遴选立项、11月份评估合格验收。
五、创新课程的建设要素
衡量创新课程建设质量的主要标准是课程要具有适应性、先进性和特色性,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目标。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厘清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课程功能,突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课程目标必须与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相统一,体现学院“三新三会”人才培养标准,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二)教学内容。坚持以“有用”、“能用”、“适用”和“应用”为原则,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课程功能和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增、删、并、简,追求“知行”合一,凝练教学内容,建立综合性课程,开发新教材,建设新资源。
(三)教学过程。正确处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建立以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以及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过程体系。
(四)课程评价。以能力取向评价为导向,围绕课程功能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将知识性评价和能力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加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力度,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的综合性考试考核方法。
六、创新课程的建设制度
(一)实行立项建设制度。创新课程采取招标立项的方式,确立创新课程建设项目,明确创新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责任。项目建设纳入院级教学研究项目范畴。项目建设期限一般为6至8个月。项目管理实行双负责人制度,院(部)主任为第一负责人,项目主持教师为第一责任人。
(二)实行建设专项资助制度。学院设立专项基金对创新课程建设进行资助,对通过当年度的招标立项建设的课程,学院予以专项资助,优先予以资源配置。专项资助参照院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资助标准,予以资助并实行分期拨付。
(三)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创新课程建设,实行院(部)二级管理制度。学院主要负责制定创新课程建设管理制度、创新课程建设标准等工作,组织创新课程立项、中期检查和项目验收等工作。院(部)主要负责创新课程的筛选、立项申报、师资配备以及建设过程管理。
(四)实行评估验收制度。创新课程建设期满后,由院(部)组织自评,自评通过后向学院提交验收申请。学院将组织学科专家、行业专家进行合格评估,对评估验收合格课程,学院颁发创新课程建设证书。对评估验收不合格课程,或申请转入下个批次建设计划,但不重复专项资助;或申请终止立项资格,停止专项资助。
(五)实行资源优先配置制度。创新课程建设过程中,凡涉及到师资、设备、图书、教学环境、基础设施等保障条件,学院予以优先配置。
(六)实行建设淘汰制。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度。院(部)主任作为创新课程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创新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大创新课程建设的监督力度,确保立项建设的课程能够如期完成。
(院教〔2011〕17号)
上一条: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实施方案
下一条:通识选修课程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