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合肥师范学院教务处~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精神,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为推动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建立起具有学校和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带动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制订本《指导性意见》。
一、建设指导思想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从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以及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为基础,组建优势专业群组。以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核心,按照专业群构建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进一步深化“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三新三会”和“三强”培养目标的改革力度,扩大专业群服务经济社会口径,增强专业调整的灵活性和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尤其是服务示范区电子信息产业、文化传媒产业的能力。
(二)建设思路。立足区域,服务基层,紧扣行业技术改新(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群的岗位群和职业核心能力,明晰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化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构建起“一种模式,两大体系,三类能力”的培养体系,即推进“一个全程,两段培养,三线育人”的培养模式。打造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注重理论教学体系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将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基础教育和行业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具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会备课、会上课、会当班主任”的新型师资和“会设计、会操作、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和原则
(三)建设目标。以国家建设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和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与应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双证书”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的学术与技术梯队和“双能型”教学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社会服务,实现专业办学水平与社会适应性明显提高,服务学生成长、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明显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建设原则
1.深入分析自身条件、明确特色建设方向的原则。以学科以及专业群优势为基础,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策略,差异化分析在地理位置、学科背景、学术与技术实力、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生源质量、就业方向,以及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与不足,摸清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发展能力状况,挖掘在传统办学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体系,推进社会以及行业对专业群的认同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的建设方向。
2.统筹考虑宏观布局、做好建设顶层设计的原则。结合学校“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发展任务,统筹考虑,宏观布局,顶层设计专业群建设目标和任务,实现量与质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制订专业群特色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群建设的关键性要素与标准,包括建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其服务社会或行业发展平台建设;创新专业群建设的运行模式,培育特色学术与技术梯队和教学团队,构筑高水平教师队伍;优化资源配置,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条件建设;建立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提高建设效益。
3.有机结合学科建设、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原则。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优势学科带动专业特色建设为抓手,把优势学科以及专业建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保持引领地位;立足学科优势,服务基层发展,紧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紧缺性的需求,主动建设一定的能及时和快速服务社会或行业发展的紧缺专业,积极培育与发展紧缺专业,构成新的特色专业建设增长点,并以此推动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强化基础学科建设,提升改造传统学科。
三、特色建设基本内容
(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将基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按需招生、分级教学、联合培养、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以生为本”以及“通识教育、分类培养、倡导应用”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多自我选择、自我提高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六)构建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抓住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个培养关键,按照系统优化、知行统一、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强化“三个突出”,即突出专业基础。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整合并优化平台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突出方向培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及时将行业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等学科前沿内容引入课程,促使课程教学内容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进一步整合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三个层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固化到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改课。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质量来构建新颖、科学、先进、实用的课程教学内容,做到精选课程、精选内容、精简课时、增加实践学时,优化知识体系、实践体系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应用化、实践化,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并开发一批新颖实用的专业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改教。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突出教案、学案“一体化”,强化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注重职业能力获得考核,从而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教学(或教改)示范课程。
(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团队。推进教学改革与教科研有机结合,实施专业群负责人制度,设立专门岗位,成为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主要规划者、组织实施者和责任人。强化教学团队建设,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注重从行业引进技术型教师,注重安排教师到行业挂职工作,建设“双能型”教学团队。强化学术与技术梯队建设,激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研究等,促进教师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及其行业发展先进技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九)建立开放合作育人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实施开放办学,合作教育是关键,应与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和行业实体开展多维合作办学,真正构建起走得出去、请得进来的合作教育机制。把开放合作办学机制落到专业群建设上来。在开放合作教育环境下,立足区域,服务基层,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以合作发展为主体,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即建立一批合作教育基地、聘请一批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拓一批实习就业通道、设立一批服务行业发展平台,为开放的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创造条件,为基础教育和现代化行业生产、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
(十)建立科学教学运行机制。建立促进教师参与行业技术研究的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传承、应用和创新知识,促进学术与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行业发展能力。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行业技术应用的机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和专业特点,探索研究专业群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特色建设主要任务
(十一)教师教育类专业群
1.创新教师培养模式。面向区域基础教育,按照“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的递进培养要求,实施“教学做合一”,积极改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建立实用、适用、应用和课时比例合理的教育理论课程、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巩固校地合作教育成果,拓展校地合作教育服务功能,建立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师范生实践工作坊等,为师范生全程实践训练提供更多的平台资源。试行“4+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试行“3+1”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行“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师资。
2.充分利用教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国培、省培基地和省师训干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国培、省培教师培训项目教育资源,将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的实践研修、问题解决等教育资源转化教师培养教学新资源,促进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注重推进“双进”工程,全面实施骨干教师脱岗培训与师范生顶岗支教的对接,为师范生实习就业创设新空间。
3.加强教师教育研究。充分发挥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合肥师范学校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职能,注重研究教师教育制度、思想和问题发展的历史走向、规律、经验与教训,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的内涵、目标、策略和路径等重大项目,为教师培养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十二)文化产业类专业群
1.加强文化产业类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美术学、动画、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和出版编辑学等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充分借鉴国外文化类专业的先进教学实践经验,组织区域及文化产业技术专家,研设文化产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研制文化产业类专业的课程标准,编写文化产业类的专业教材。建立文化产业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办法,通过科学评价和实时监督,使文化产业教学既有特色性、创新性,又有实践性、应用性。建立文化产业类“创新型”技术梯队和“双能型”教学团队,提升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创意策划和应用制作,创建文化产业类人才培养实验区,试行“卓越设计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区域文化和文化产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
2.加强区域文化研究。建立区域文化研究基地,主持区域文化和产业文化研究项目,重视区域文化和产业文化特色研究,探索区域文化和产业文化发展新规律。加强文化产业类专业间的整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意与市场的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和专业间的融合。针对文化产业学科技术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学术与技术研究能力,形成一批产学研结合度高的纵向、横向交叉的研究成果,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三)电气信息类专业群
1.加强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嵌入式”办学模式,引进知名电气信息类的产业,建立“嵌入式”的合作教育的实践基地,开发行业需求的专业新课程,全面实施“嵌入式”人才培养,有力推动顺利就业、对口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的实现。试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适应行业需求、能与行业合作培养的课程模块,为行业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
2.加强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数据挖掘与应用等研究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横向研究项目,增加实践教育投入,改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条件,凝炼技术研发的学术与技术梯队,共同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能力。注重将横向研究项目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毕业论文(设计)题库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育的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组织管理与建设保障
(十四)组织管理。学校成立专业群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实行特色建设牵头负责制,教师教育类专业群由教师教育学院牵头负责,文化产业类专业群由艺术传媒学院牵头负责,电气信息专业群由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牵头负责。实行项目建设负责人制,各专业群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改革创新精神,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实行滚动管理定期检查制,每年组织一次年度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将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中止项目建设。
(十五)建设保障。学校将加大对专业群建设支持力度,在政策、经费和硬件配备等方面,为专业群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学校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建设,每个专业群每年资助5万元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调研差旅费、教材编写及出版资助、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及学术交流等。
(院教〔2011〕64号)
上一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
下一条: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